好职校,职校招生和学历提升信息网。

分站导航

热点关注

70择校网在线报名

在线咨询

8:00-22:00

当前位置:

70择校网

>

职校资讯

>

招生信息

淮安苏北灌溉总渠的记忆(苏北灌溉总渠简介)

来源:70择校网   时间:2024-07-08 17:03:11


引子




苏北灌溉总渠西起洪泽湖,东至扁担港口,横贯淮安、盐城两市,渠道全长168千米。该项工程由江苏省治淮工程指挥部组织施工,工程于1951年10月开工,1952年5月完成,同时,在总渠北堤外平行开挖排水渠一条,用于排除总渠北部地区的内涝。2020年是治淮七十周年的纪念年,作为总渠流域总渠两岸乡亲和后代,有必要对它进行追忆。



1. 开篇



运东分水闸(20世纪50年代)


总渠的工程筹备是在一九五零年,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,国民经济还十分困难,全国有好多地方还没有解放,很多大山还在沉睡,人民解放军需要向大西南进发,农村各地刚刚开始土地改革运动,再加上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,国家大事真是太多了。

当时有好多人都很难想象,全国建国初还没有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,怎么就要开始声势浩大的治淮工程呢?为什么会把治淮工程当作全国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?似乎有点叫人百思不得其解。再说当时农村政权机制还不太健全,基本上还是建国前农村管理建制,也就是县、区、乡、村,连农业社还没有建立。

当时水利勘探还缺少经验,需要苏联专家的帮助。就在这种情况下,全国开始了几百万大军的轰轰烈烈大规模治淮工程。现今从网络可查寻到一些资料,主要是一九四九年淮河流域发生一次特大水灾,严重影响了大面积人口的生活和安全。毛泽东主席很是关注,周恩来总理亲自提出了治淮方案。

苏北灌溉总渠开挖就是治淮工程一部分,主要是为了解决淮阴和盐城两个专区的灌溉排涝,同时又解决千年淮河的入海问题,这样就大大缓解整个淮河沿岸以及洪泽湖、白马湖的洪水压力,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,这是功德无量的。当时这三百多华里的工程由淮阴、盐城、南通扬州四个地区一百九十万民工,艰苦奋战七个月,完成土方7000多万立方米,为新中国建国华章书写了崭新的水利开篇。


2. 动员



苏嘴涵洞(20世纪50年代)


地方上如何落实治淮方案,我曾针对这个问题走访了好多老干部,那时候如何一声喊到底,其实确实有很大难度。当时的地方建制还基本保持建国前的建制状态。淮安运西刚刚从边区的淮宝区划划归到淮安县,区乡党组织领导还仍然保持地方武装的管理状态,区里的党委书记还称为教导员,小乡的支部书记还称为指导员。

但当时治淮的宣传还是到位的,那时候农民有自娱自乐的花剧队,有农民夜校冬学识字班,作为民歌之乡当时就流行几首治淮民歌,广为传唱。“说淮河,道淮河,淮河的水患多又多,伟大领袖发号召,百万民工战淮河。”“要想淮河通,只有毛泽东。”“从高良涧到扁担港,三百六十六里摆战场,千里淮河通东海,气死东海老龙王。”

由于建国初镇压反革命的坚决,罪大恶极的地主武装及还乡团匪霸基本被镇压的镇压,劳改的劳改,加之贫苦农民分到了土地,社会相对安定而稳定。所以当时总渠水利民工的落实,通过动员,基本很快就落实了。当时林集区的工地在淮安苏嘴一带,按照上面的分配指标,林集区按照人口百分之二进行摊派。戴湾乡的河工人数大约一百人,这是河工的亲历者陆春福老人的回忆。


陆春福(92岁)近照


河工基本是自己报名,要求年轻人身强力壮者参加,基本上都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,有许多是未婚青年,他们没有家庭负担。再说上河工能吃饱肚子,年轻人有力气。统筹是以小乡为工程单位,十天前先派先遣队去搭工棚。戴湾乡搭七个工棚,每个工棚住民工二十人,干部和收方员住一个工棚,还有一个食堂工棚,支三口锅,其中一个大甑子,每工棚为一个伙食小组,吃饭时没有一张小桌子,全部蹲在地上围着。没有热水瓶,早晚每个工棚派人到伙食工棚打半桶热水,晚上分一半洗脸,分一半洗脚,每人洗脚一分钟,到最后水也冷了。

一寒一春,工地就安排洗两次澡,按时间排到那一天,放假半天集体到十五里外的苏嘴街上澡堂洗一把澡。

水利民工从家里出发,到苏嘴大约要有一百二十里路,路上行程三天时间。临走每人一副担子,担子一头是铁锹,一头是被窝和草鞋,还有两个稻草捆,那是为了到工棚打地铺用,一般人要带五双草鞋两双蒲鞋,蒲鞋是冬天结冰时穿。才去的时候还是阳历十月,天气比较暖和,上工地多是赤脚,连草鞋都舍不得穿。从家里出发时,带工很是难带。主要是思想不太统一,有人积极性不高,走路显得很懈怠,他等你你等他,走得很慢,太阳还没有落山,就要找老百姓家住宿。

带工干部是小乡正副指导员、粮委、工程员,每人分一个小组,坚持跟班和民工一样吃苦,有的青年没有吃过苦,指导员肩上还要多负担点重量。小乡乡长只是负责安排后方生产和生活。



3. 苦战



涧河涵洞施工现场(1952年)


民工到工地后就住了下来,基本都住工棚,不安排老百姓家里,主要是因为工棚地段老百姓人家离工地较远,都不宽敞,常规人家只有两间草房,一家子住着还有锅灶。工棚就搭在大圩埂上,空间很小。只有林集区指挥部设在一家地主家里,当时地主已被镇压,老婆孩子只住到小棚子里。

开工那天,一路工地显得人山人海,红旗飘扬,号子连天。最初几天,大家热情高涨,都是上层土,工程进度比较快。林集区戴湾乡的工地工程却赶不上其它乡,原因是老家多是沙土地,挖锹好挖,一头两大锹不散,一百大几十斤挑的很利落。而苏嘴那边是粘土,泥土叮在锹上,每锹还要带回头,泥兜倒不干净,这样他们就很不习惯,有劲无处使。指导员把这个问题反映到区里,当时带工是区一把手谷庆歌教导员,统一协调,到苏嘴及附近铁匠铺突击打了五十把黄泥锥子锹,这种锹只要蘸点水,锹有卧心不叮,还派挖锹人去和人家学习,大家渐渐也掌握了技术。同时又把柳篼改为布兜,这样才渐渐跟上进度。

当时带工者和民工一样吃苦,甚至还要多吃苦带头,工程特别艰苦,每一个民工天上满天星上工,到晚上满天星才收工,还没有一个休息日。有些小青年在工地都哭了,虽然身强力壮,但毕竟他们没有做过苦活,也没有耐力。没有办法,各人有各人的任务,只好硬撑着。

民工们回忆当时伙食还不错,那是指挥部统一拨来的大米,一天两干一潮,中午晚上都是干饭,早上稀饭也是厚粥。菜确没有好的,基本都是老菜汤,早晚都是大头菜。戴湾小乡的食堂米吃剩余,炊事员便偷偷到老百姓人家去换菜,大家拖一点咸白菜也提高一点胃口。

当时县工程部统一到后方调度,规定半个月吃一次肉。数量也是可以的,每个人都要有半斤多肉,和青菜烧,八个人一脸盆,这就优惠了,因为在家里,一般老百姓半年都吃不到一顿肉。

那是到一两个月下来,温度下降进入冬天,民工可以说那是最苦的阶段。


张乃兵(86岁)近照


当时南闸乡有个小鬼叫张乃兵,个头虽然大一点,但当时只有虚年龄十五岁,冒充年龄十八岁,也到了工地。一开始几天还撑认真汉子,一个礼拜现了相,到晚在工棚附近吐了好多血。被乡指导员金洪才发现,他只是批评和他一起来的民工,不应该把未成年人带出来,随时派人把小鬼送到县指挥部卫生室治疗,第二天就送他回家,换来一个身强力壮的民工,那几天张乃兵误了工程,都是金洪才本身替补。

从劳动强度谈,总渠河工的劳动强度是历年来最大的。当时刚刚建国,由阶级仇恨引起的爱党爱国宣传很是深入人心,特别是上河工大多数都是没有家庭观念的小青年,年轻气盛肯吃苦,不过也导致一些错误指挥,搞劳动竞赛,比谁的担头大,比谁迟收工,轻伤不下火线,某种程度上也伤害了一些青年的身体。我曾听当年老水利金洪才同志讲,全淮安河段的挑工曾有近十人在工地得急病死亡。那个年代只谈安慰不谈赔偿。几乎就像战争年代牺牲一样。



4. 纪律



穿运涵洞(1952年)


当时从区里到乡里的带工干部,都必须自己带头。林集区带工的是谷庆歌教导员和王建高副教导员,他们每天巡查工程进度,都是自己亲自在某一个工地劳动。谷庆歌是渠北人,也是苦出生,他挖锹很有样子,每次到戴湾乡工地检查,都是亲自挖土,还教那些不会挖锹的人技巧,一挖就是半天。而王建高同志是大块头个子,一担要挑到两百多斤,上担子都叫多上一点。

区指挥部虽然在人家里,但是生活从来不允许特殊,按照民工回忆,区指挥部吃的粮食都没有民工多,有时候还支持一些饭量大粮食透支的工地。全区坚决不允许一个干部搞特殊,谁搞特殊就要在民工会上做检讨。

一次新兴乡几个乡干部搞特殊,晚上偷偷跑到附近老百姓人家买几斤肉打平锅,喝了二斤酒,回到工棚时酒气冲天,被个别民工报告到区里。那乡里指导员随即在民工大会上被宣布撤职,叫这个指导员做检查,另外几位乡干部也亮了相。随即在火线提拔一位进步青年到乡里带工,召开支部会吸收新党员,没有到半个月转正小乡指导员。

有一个乡干部,工作态度蛮横,一次伸手打了一个小青年民工,区里结合的王建高副教导员知道后,随即对这个干部进行了处理。当时有个民工在家里小偷小摸惯了,在工地老毛病又犯,到老百姓田里偷刨了几十斤山芋,回来到食堂改善伙食,这件事被区指挥部知道了,随即就在这个乡工地召开改造二流子辩论会。好多民工虽然同情这小伙子,认为是肥在千人口罪在一人当,但是思想改造是必要的。最后,这个乡里食堂教导员叫大家勒紧裤带,为长山芋的住户送去三十斤米,这个小伙子二流子的名声让人们叫了好多年。


5. 后续



涧河洞竣工(1953年)


苏北灌溉总渠工程到一九五二年五月全线基本验收结束,春天长日,工程量也已经基本减轻,没有当初那么激烈了。到扫尾工程,每天早上都迟上工,晚上早收工。由于长期打疲劳战,有百分之四十的民工都换了新人,全线结束召开庆功会,当时有积极分子参加国家治淮积极分子代表大会。我们南闸小乡的许可当时是总渠最年轻的工程员,受到苏北水利厅的表彰。目前这个资料还一直保存在江苏省水利厅和治淮总部。

总渠土方工程刚刚结束,就紧接着开始了连贯的后续工程,主要是沿途桥梁闸坝和沿途夯实土坡及绿化工程。这段时间应该是一九五二年下半年,至于造闸调度的民工都是从工程附近调动,而沿途的土坡夯实则由原施工单位负责。至于淮安三堡石塘的民工都开挖运东闸所需土方,而林集区林集南闸片民工仍然开赴苏嘴地段。这次工程量不太大,一个戴湾乡只有三十多个民工。

三十多个民工其中分四班石夯组,那石夯都像大磨子,四周六个眼子,棕绳扣起来进行打夯。当时安排这些民工,首先考虑到每个石夯组合要安排两个轮流叫号人员,我们把这些叫号人员都叫乡土民歌手,这也是一种绝活。对叫号人员要多记工分,因为叫号首先要动脑筋喊实词,几个小时不停嘴口干舌苦。年轻人可没有这样资历。其余几人是用大铁锹把那些坑坑洼洼铲平。让石夯一路一路地排,这种劳动比挖河挑河轻巧多了。


柏传佳(87岁)近照


这二次工程就不搭工棚了,基本都住在离堆沿途不远的老百姓家里,搭棚也是靠人家搭。民工少,戴湾乡带了两个年轻的小媳妇炊事员。当时我们孙庄组的赵秀英是村长的儿媳妇,大概是一种照顾吧,她只有十八岁,没有小孩,被安排到工地,平时很勤劳会做饭。她谈到一些工地生活,说当时民工和当地房东处的很和谐,他们也帮房东家做事情,房东人家吃不起米饭,她每顿都要盛上一碗给房东孩子吃,房东家供应他们蔬菜。他们临走房东家还请了他们客。回来后房东还和他们像亲戚一样来往了好多年。那时候,灌溉渠的沿线,天天都是号子声。

到一九五三年,全线工程都顺利完工放水。我最初的印象就是少年时代上淮安,经过运东闸时看到那宏伟的建筑,上面就有一九五三年建成的字样。



6.丰碑



车桥放水闸(1958年)



一九五零年全国就开始轰轰烈烈的治淮工程,我们苏北灌溉总渠属于治淮工程的二期战役。

苏北灌溉总渠称得上苏北人工开凿运河的奇迹,它是共和国苏北历史上一篇壮丽的史诗。伟大领袖毛主席一九五一年向全国人民发出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”的伟大号召,其实就是对全国治淮工程的鼓励和褒奖,以至到后来老人家“水利是农业的命脉”的重要指示一直是农业发展的路线,七十年来,这一伟大号召仍然是治淮总工程的指导思想。

苏北灌溉总渠,建国后一直被称为是两千里淮河的入海口通道,这道总渠都一直是地理教科书上所注明祖国南北的分界线。以灌溉总渠为界,总渠以南的运东都叫里下河地区,总渠以北叫淮北,总渠以南叫淮上,当年的建淮就被誉为淮上江南。

当年农业发展纲要,渠北的粮食超过五百斤就算高产,而渠南则要求超纲要为八百斤,而一千斤的产量就是跨江南。

再说当年水稻稻作地区就是以总渠为界,而渠北是旱粮地区,不过自从开凿了总渠,对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渠北旱改水发挥了重要作用,苏北灌溉总渠确实是新中国水利历史上的一座丰碑。

随着历史变迁时间推移,洪泽湖悬湖湖底已经超出沿岸农田许多,这千里淮河放荡不羁的野性让下游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威胁,建国初的灌溉总渠已远远接受不了汛期年份的排涝,虽然在南边开凿了入江水道,排涝还是特别不畅。



1991年的江淮大水,苏北里下河地区损失惨重。是年11月,国务院决定“‘九五’期间建设入海水道”。

1999年国家发改委正式立项批准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开工建设,静态投资41亿元,动态投资47亿元。淮河入海水道163.5公里河道,土方工程1.36亿立方米,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施工,最多时4000台套设备同时施工,用工1.3万人。与苏北灌溉总渠施工时“人海战术”相比,机械化施工效率高出许多,淮河入海水道主体工程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半完成。

淮河入海水道主体工程完工6天就紧急启用。2007年7月10日至8月2日,淮河入海水道再次行洪22天,共下泄洪水36亿立方米,相当于一个洪泽湖的蓄水量。

眼下淮河入海水道已全线通航,淮安水下立交工程已经成了中国新时代水利工程的经典,彻底地实现了淮水安澜。苏北灌溉总渠已经成了历史的痕迹。不过,家乡人还是经常地提及总渠,因为总渠的精神、总渠的传统、总渠的人文、总渠的艰辛使两岸人民永远不会忘怀,苏北将永远流淌着总渠的记忆……


作者金矿和《治淮》作者陶珊

标签:  

2024年招生 在线咨询
本站覆盖全国各省市中高职专本科院校及计划外招生院校,汇总各校招生要求及专业信息,如您今年尚未被任何院校录取,请自愿填写下表,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筛选适合您就读的大学,安排招生老师与您沟通。即刻报名,圆大学梦!
*

学生姓名

*

手机号码

*

户籍地址

*

当前学历

 

意向专业

立即提交 《隐私保障》

分享:

qq好友分享 QQ空间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方式
(c)2024 www.70cr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 联系我们 | 蜀ICP备2023017077号